靈源謂圓悟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 若不深蓄厚養 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 將恐有招禍辱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 立信在乎誠 存誠於中 然後俾眾無惑
存信於己 可以教人無欺 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 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 衣食可去 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
且心既不誠 事既不信 稱善知識可乎
易曰 惟天下至誠遂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而自既不能盡於己 欲望盡於人 眾必紿而不從
自既不誠於前 而曰誠於後 眾必疑而不信
所謂割髮宜及膚 剪爪宜侵體
良以誠不至則物不感 損不至則益不臻
蓋誠與信不可斯須去已也明矣 (與虞察院書)
圓悟曰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 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 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唯智者能改過遷善 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 是稱君子
飾過則其惡彌著 斯謂小人
是以聞義能徙常情所難 見善樂從賢德所尚
望公相忘於言外可也 (與文主簿)
圓悟曰
先師言 做長老有道德感人者 有勢力服人者
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
其感服則一 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圓悟謂隆藏主曰
欲理叢林 而不務得人之情 則叢林不可理
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 則人情不可得
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 則下不可接
務辨賢不肖 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 則賢不肖不可辨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 不悅順己 惟道是從
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 (廣錄)
圓悟曰
住持以眾智為智 眾心為心
恒恐一物不盡其情 一事不得其理
孜孜訪納 惟善是求
當問理之是非 詎論事之大小
若理之是 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
若事之非 雖用度小而除之何害
蓋小者大之漸 微者著之萌
故賢者慎初 聖人存戒
涓涓不遏終變桑田 炎炎靡除卒燎原野
流煽既盛禍災已成 雖欲救之固無及矣
古云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此之謂也 (與佛智書)
圓悟謂元布袋曰
凡稱長老之職助宣佛化 常思以利濟為心 行之而無矜
則所及者廣 所濟者眾
然一有矜己逞能之心 則僥倖之念起 而不肖之心生矣
(雙林石刻)
圓悟謂妙喜曰
大凡舉措當謹始終 故善作者必善成 善始者必善終
謹終如始則無敗事
古云 惜乎 衣未成而轉為裳 行百里之半於九十
斯皆嘆有始而無終也
故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昔晦堂老叔曰 黃蘗勝和尚亦奇衲子 但晚年謬耳
觀其始得不謂之賢 (雲門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