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杲和尚曰
湛堂每獲前賢書帖 必焚香開讀 或刊之石
曰 先聖盛德佳名詎忍棄置
其雅尚如此 故其亡也無十金之聚
唯唐宋諸賢墨蹟僅兩竹籠 衲子競相詶唱
得錢八十餘千助茶毘禮 (可菴集)
妙喜曰
古人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率德循行思免無咎
所患莫甚於不知其惡 所美莫善於好聞其過
然豈古人之才智不足識見不明 而若是耶
誠欲使後世自廣而狹於人者為戒也
夫叢林之廣四海之眾 非一人所能獨知
必資左右耳目思慮 乃能盡其義理善其人情
苟或尊居自重 謹細務忽大體
賢者不知不肖者不察事之非不改事或是不從
率意狂為無所忌憚 此誠禍害之基 安得不懼
或左右果無可諮詢者 猶宜取法於先聖
豈可如嚴城堅兵無自而入耶 此殆非所謂納百川而成大海也
(與寶和尚書)
妙喜曰
陽極則陰生 陰極則陽生
盛衰相乘乃天地自然之數 惟豐亨宜乎日中
故曰 日中則昃 月滿則虧
天地盈虧與時消息 而況於人乎
所以古之人當其血氣壯盛之時 慮光陰之易往
則朝念夕思 戒謹彌懼 不恣情 不逸欲 惟道是求
遂能全其令聞
若夫墮之以逸慾 敗之以恣情 殆於不可救
方頓足扼腕而追之晚矣 時乎 難得而易失也 (薌林書)
妙喜曰
古人先擇道德 次推才學而進
當時苟非良器 置身於人前者 見聞多薄之
由是衲子自思砥礪名節而立
比見叢林凋喪學者不顧道德 少節義無廉恥
譏淳素為鄙朴 獎囂浮為俊敏
是故晚輩識見不明 涉獵抄寫用資口舌之辯
日滋月浸 遂成澆漓之風
逮語於聖人之道 瞢若面牆 此殆不可救也 (與韓子蒼書)
妙喜曰 昔晦堂作黃龍題名記曰
古之學者居則巖穴 食則土木 衣則皮草
不繫心於聲利 不籍名於官府
自魏晉齊梁隋唐以來 始刱招提聚四方學徒 擇賢者規不肖
俾智者導愚迷 由是賓主立上下分矣
夫四海之眾聚於一寺 當其任者誠亦難能
要在終其大捨其小 先其急後其緩 不為私計專利於人
比汲汲為一身之謀者實霄壤矣
今黃龍以歷代住持題其名於石
使後之來者見而目之曰孰道德 孰仁義 孰公於眾
孰利於身
嗚呼 可不懼乎 (石刻)
妙喜謂子韶曰
近代主法者無如真如哲 善輔弼叢林莫若楊岐
議者謂慈明真率 作事忽略 殊無避忌
楊岐忘身事之 惟恐不周 惟慮不辦
雖衝寒冒暑未嘗急己惰容
始自南源 終於興化 僅三十載總柄綱律
盡慈明之世而後已
如真如者 初自束包行腳 逮於應世領徒 為法忘軀
不啻如饑渴者造次顛沛
不遽色 無疾言 夏不排窗 冬不附火
一室翛然 凝塵滿案
嘗曰 衲子內無高明遠見 外乏嚴師良友 尟克有成器者
故當時執拗如孚鐵腳倔強 如秀圓通諸公 皆望風而偃
嗟呼 二老實千載衲子之龜鑒也 (可菴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