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三摘錄
東吳沙門淨善重集
雪堂行和尚住薦福 一日問暫到僧 甚處來
僧云 福州來
雪堂云 沿路見好長老麼
僧云 近過信州 博山住持本和尚 雖不曾拜識 好長老也
雪堂曰 安得知其為好
僧云 入寺路徑開闢 廊廡修整 殿堂香燈不絕
晨昏鐘鼓分明 二時粥飯精潔 僧行見人有禮
以此知其為好長老
雪堂笑曰 本固賢矣 然爾亦具眼也
直以斯言達於郡守吳公傅朋曰
這僧持論頗類范延齡薦張希顏事 而閣下之賢不減張忠定公
老僧年邁 乞請本住持 庶幾為林下盛事
吳公大喜 本即日遷薦福 (東湖集范延齡事出皇朝類苑)
雪堂曰
金隄千里潰於蟻壤 白璧之美離於瑕玷
況無上妙道 非特金隄白璧也 而貪慾瞋恚非特蟻壤瑕玷也
要在志之端謹 行之精進 守之堅確 修之完美
然後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與王十朋書)
雪堂謂且菴曰
執事須權重輕 發言要先思慮 務合中道勿使偏頗
若倉卒暴用鮮克有濟 就使得成而終不能萬全
予在眾中備見利病
惟有德者以寬服人 常願後來有志力者審而行之 方為美利
靈源嘗曰 凡人平居 內照多能曉了
及涉事外馳 便乖混融 喪其法體
必欲思紹佛祖之任 啟迪後昆
不可不常自檢責也 (廣錄)
雪堂曰
學者氣勝志則為小人 志勝氣則為端人
正士氣與志齊為得道賢聖
有人剛狠不受規諫 氣使然也
端正之士雖強使為不善 寧死不二志使然也 (廣錄)
雪堂曰
高菴住雲居 普雲圓為首座 一材僧為書記 白楊順為藏主
通烏頭為知客 賢真牧為維那 華姪為副寺 用姪為監寺
皆是有德業者
用姪尋常廉約 不點常住油
華姪因戲之曰 異時做長老 須是鼻孔端正始得
豈可以此為得耶
用姪不對
用姪處己雖儉 與人甚豐 接納四來略無倦色
高菴一日見之曰 監寺用心固難得 更須照管常住勿令疏失
用姪曰 在某失為小過
在和尚尊賢待士 海納山容 不問細微 誠為大德
高菴笑而已
故叢林有用大碗之稱 (逸事)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 則尋師友以參扣之
善知識不可以道之獨化 故假學者贊祐之
是以主招提有道德之師 而成法社必有賢智之衲子
是為虎嘯風冽 龍驤雲起
昔江西馬祖因百丈南泉而顯其大機大用
南岳石頭得藥山天皇而著其大智大能
所以千載一合 論說無疑
翼然若鴻毛之遇風 沛乎似巨魚之縱壑 皆自然之勢也
遂致建叢林功勳 增佛祖光耀
先師住龍門 一夕謂予曰
我無德業不能浩歸湖海衲子 終愧老東山也
言畢潸然
予嘗思之 今為人師法者 與古人相去倍萬矣 (與竹菴書)
雪堂曰
萬菴送高菴過天台回 謂予言
有德貫首座隱景星巖三十載 影不出山
龍學耿公為郡 特以瑞巖迎之
貫辭以偈曰 三十年來獨掩關 使符那得到青山
休將瑣末人間事 換我一生林下閒
使命再至 終不就
耿公嘆曰 今日隱山之流也
萬菴曰 彼有老宿能記其語者 乃曰
不體道本沒溺死生 觸境生心隨情動念
狼心狐意諂行誑人 附勢阿容恂名苟利
乖真逐妄背覺合塵 林下道人終不為也
予曰 貫亦僧中間氣也 (逸事)
雪堂仁慈忠恕尊賢敬能 戲笑俚言罕出於口
無峻阻 不暴怒 至於去就之際極為介潔
嘗曰 古人學道 於外物淡然無所嗜好 以至忘勢位去聲色
似不勉而能
今之學者 做盡伎倆終不奈何
其故何哉 志不堅 事不一 把作匹似間耳 (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