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圓法師示學徒
於戲!大法下衰,去聖逾遠。
披緇雖眾,謀道尤稀。
競聲利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使法門罕闢,教網將頹。
實賴後昆克荷斯道。
汝曹虛心請法,潔己依師。
近期於立身揚名,遠冀於革凡成聖。
發揮像法,捨子而誰?
故須修身踐言,慎終如始。
勤爾學問,謹爾行藏。
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
奉師盡禮,為法亡軀。
有善毋自矜,起過務速改。
守仁義而確乎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
自然與禍斯違,與福斯會。
豈假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期?擇日選時苟免否屯之運?
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子之妄情。
宜乎見賢思齊,當仁不讓。
慕雪山之求法,學善財之尋師。
名利不足動於懷,死生不足憂其慮。
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涉遐。
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眾而眾自至。
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攝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使真風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明。
可謂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
豈得身棲講肆,跡混常徒,
在穢惡則無所間然,於行解則不見可畏,
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身。
始教慕彼上賢,終見淪於下惡。
如斯之輩,誠可悲哉。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
中人以上,可不誡歟!
抑又戒慧分宗,大小異學,
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
既而未曉大猷,於是各權所據。
習經論則以戒學為棄物,
宗律部則以經論為憑虛,
習大法者則滅沒小乘,
聽小乘者則輕毀大法。
但見人師偏讚,遂執之而互相是非。
豈知佛意常融?苟達之而不見彼此。
應當互相成濟,共熟機緣。
其猶萬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蒞事咸曰勤王。
未見護一派而擬塞眾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
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統攝群品各有司存。
小律比禮刑之權,大乘類鈞衡之任。
營福如司於漕輓,製撰若掌於王言。
在國家之百吏咸修,類我教之群宗競演。
果明此旨,豈執異端?
當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
性敏則兼學為善,識淺則顓門是宜。
若然者,雖各播風猷,而共成慈濟。
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床。
夫如是,則真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
居乎師位諒無慚德,趣乎佛果決定不疑。
汝無矜伐小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後生,
雖云聽尋未補過咎。
言或有中,汝曹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