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謂演祖曰
禪者智能多見於已然 不能見於未然
止觀定慧 防於未然之前
作止任滅 覺於已然之後
故作止任滅所用易見 止觀定慧所為難知
惟古人志在於道 絕念於未萌
雖有止觀定慧作止任滅 皆為本末之論也
所以云 若有毫端許言於本末者皆為自欺
此古人見徹處 而不自欺也 (實錄)
白雲曰
多見衲子未嘗經及遠大之計 予恐叢林自此衰薄矣
楊岐先師每言 上下偷安最為法門大患
予昔隱居歸宗書堂 披閱經史不啻數百過
目其簡編弊故極矣
然每開卷 必有新獲之意
予以是思之 學不負人如此 (白雲實錄)
白雲初住九江承天 次遷圓通 年齒甚少
時晦堂在寶峰 謂月公晦曰
新圓通洞徹見元 不忝楊岐之嗣
惜乎發用太早 非叢林福
公晦因問其故
晦堂曰 功名美器造物惜之 不與人全 人固欲之天必奪之
逮白雲終於舒之海會 方五十六歲
識者謂 晦堂知機知微 真哲人矣 (湛堂記聞)
晦堂曰
住持之要 當取其遠大者 略其近小者
事固未決 宜諮詢於老成之人
尚疑矣 更扣問於識者
縱有未盡亦不致甚矣
其或主者好逞私心專自取與 一旦遭小人所謀 罪將誰歸
故曰 謀在多 斷在獨
謀之在多 可以觀利害之極致
斷之在我 可以定叢林之是非也 (與草堂書)
晦堂不赴溈山請 延平陳瑩中移書勉之曰
古人住持無職事 選有德者居之
當是任者 必將以斯道覺斯民 終不以勢位聲利為之變
今學者大道未明 各趨異學 流入名相 遂為聲色所動
賢不肖 雜糅不可別白
正宜老成者惻隱存心之時 以道自任 障回百川固無難矣
若夫退求靜謐 務在安逸 此獨善其身者所好
非叢林所以望公者 (出靈源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