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關策進
後集一門
諸經引證節略
大般若經
空中聲告常啼菩薩言:汝東行求般若,莫辭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怖寒熱。於內外法,心莫散亂。行時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後上下四維等。
華嚴經
勤首菩薩偈云: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
釋曰:當以智慧鑽注一境,以方便繩善巧迴轉。心智無住,四儀無間,則聖道可生。瞥爾起心,暫時忘照,皆名息也。
大集月藏經
若能精勤繫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
十六觀經
佛告韋提希:應當專心,繫念一處。
出曜經
智者以慧鍊心,尋究諸垢,猶如礦鐵,數入百鍊,則成精金。猶如大海,日夜沸動,則成大寶。人亦如是,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
評曰:今人但知息心而入禪那,寧知役心而獲果證。
大灌頂經
禪思比丘,無他想念,惟守一法,然後見心。
遺教經
夫心者,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評曰:守一法,制一處,幸有此等語言在。
楞嚴經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彌陀經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評曰:只此一心不亂四字,參禪之事畢矣,人多於此忽之。
楞伽經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習。
金剛般若經
薩陀波崙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
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薩行精進時,於千歲中未曾一彈指頃被睡眠之所逼惱,於千歲中未曾起念稱量飲食鹹淡美惡,於千歲中每乞食時未曾觀授食人為男為女,於千歲中居止樹下未曾仰面觀於樹相,於千歲中未曾緣念親里眷屬,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我欲剃頭,於千歲中未曾起念從熱取涼從寒取溫,於千歲中
未曾論說世間無益之語。
評曰:此是大菩薩境界,雖非凡夫所及,然不可不知。
大集經
法悟比丘,二萬年中常修念佛,無有睡眠,不生貪嗔等,不念親屬衣食資身之具。
念佛三昧經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習毘婆舍那,行住坐臥,正念觀察,曾無動亂。
自在王菩薩經
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諸魔隱身伺之,千歲伺之,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亂。
如來智印經
輪王慧起捨國出家,三千歲繫念,亦不倚臥。
中阿含經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共住林中,後先乞食,各歸坐禪,至於晡時,先從坐起者,或汲瓶水,能勝獨舉,如不能勝,則便以手招一比丘,兩人共舉,各不相語,五日一集,或兩說法,或聖默然。
評曰:此萬世結伴修行之良法也。
雜譬喻經
波羅奈國,一人出家,自誓不得應真,終不臥息。晝夜經行,三年得道。
又羅閱祇國,一沙門,布草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終不起。但欲睡眠,以錐刺髀,一年之中,得應真道。
雜阿含經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膚瘦損,筋連骨立,不捨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捨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
評曰:所應得須知應得者何事?據此經,則應得盡諸漏,證三明六通成聲聞果,若今所期,則應得圓悟心宗,證一切種智成無上佛果。
阿含經
乃至成就三明,滅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習,樂靜獨居,專念不休之所致也。
評曰:專念不休,久之則一心不亂。
法集要領經
若人百歲中,懈怠劣精進,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進。
評曰:知此義則張善和輩,臨終十念往生,可了然無疑矣。
無量壽經
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遂。
一向出生菩薩經
阿彌陀佛,昔為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意不傾動。
寶積正法經
樂求大乘,其心勇猛,雖捨身命,無所顧惜,修菩薩行,勤加精進,無少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