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與末法
相思比夢長
作詞:吳若權
作曲:靳鐵章
紛紛紅塵擾攘
歲月用風霜把淚深藏
茫茫天涯走遍 寂寞心酸
悠悠時光流轉
再沒有青春能換滄桑
默默擦肩而去 夜已闌珊
人生如萍 聚散無常
何需朝朝暮暮盼望
雁子回時願別來無恙
怕相思比夢還長
人海浮沈 隨波逐浪
各自風風雨雨幾番
別問歸航把秋水望穿
怕相思比夢還長
現在的很多國家很多社會都是M型族群,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有錢人為了超越巔峰,每天都是聚精會神的在經營事業。而台灣的中產階級在十五年前幾乎就消失殆盡,現在的中小企業面對訂單及各項成本及最後的淨利,每家公司也都是用心良苦的面對每一天。而十幾萬戶完全沒有競爭力的弱勢族群,每天為了三餐更是血淚交織。這些之中的每個人周一到周五,乃至假日也要加班,這就是活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共通性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人在以前難免跌倒過幾次,經過千錘百鍊才有今天立於不敗之地。而有的人面對挫折時因為判斷錯誤或缺少貴人的幫助而一敗塗地,而有些人失敗後重新再來,終於能中興事業再次佔有一席之地。人心不同,成就不一,際遇不同,結果也不會一樣。但不管成與敗,每個人這一路走來,誰不辛酸?誰無血淚?多少白天到處奔波?多少夜裡熬夜失眠?這內心世界的心路歷程,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知,才能切身感受,異地而處,誰也不能替代誰的辛酸血淚。
看到一個成功的人意氣風發,或看到一個失意的人落寞愁悵,所代表的都是用青春來換取一切,都是用生命來面對所有。不管成敗,或許事業都可以轉投資或換跑道或重新再來,而唯獨青春卻永遠不再!因此,惜緣、惜福,珍惜眼前,在經營事業時、開店、上班時,都要讓自己過得輕鬆愉快,讓自己的身、心、靈都能夠活潑喜悅,這樣的過日子才不會讓青春空過,讓歲月空轉,讓生命失去意義。
九月十日在台北內湖與四川省成都市葛紅林市長聚餐,葛市長餐宴中要我寫兩句話來勉勵他,我提筆寫下:
逆境是淬礪,心性發光。
順境是福德,智慧慈悲。
葛市長看後對我讚賞有加!真是過謬了!
成都市双流縣森林縣長也要我提兩句,我寫下:
處山林 悲天憫人
在殿堂 盡忠守法
森縣長看後也感觸良多,讚嘆有加!
這些朋友住在遠方的四川成都,或許必是有緣才能在台灣台北內湖的水立方餐廳相逢相識,原本是平行線,因朋友的介紹,才能相識相知。當天下午他們就回成都了,留下的是彼此的約定,月底時換成是我去成都拜訪他們,這之間維繫彼此的或許只是一段陌生的情誼,但這一段陌生卻給彼此留下最深刻的好印象!或許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緣分吧!
人與人之間不只是愛情、親情、友情、恩情,這都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一個人一生之中最大的福報,少了這些情,人就會變成只會賺錢的工具,而且在挫折痛苦時,人就會失去依靠與意義,輕則毀了自己,重則傷害別人。所以這些情是每個人生命之中的最大資產,是任何事物都無可取代的。有的人執著愛情而拋棄親情,有的人為利忘友拋棄友情,有的人忘恩負義拋棄恩情。有的人福報比較大同時擁有愛情、親情、友情及恩情,人生不同,際遇不同,這就是多元化社會既複雜又熱鬧的原因。
這在佛教來講就是種性不同,因種不同,應緣而現,待緣而發,所以果報不同,定業不同。依佛教來說,福德並不是來自於佛菩薩或帝釋天子及諸天神明的加持與賜予,而業障也不是修羅、魔王、夜叉、鬼王來禍害你。罪福之果報必是因緣具足,而因必有緣才能有果報,因此今生罪福都是過去世之前因應緣所現。此因就是能藏、所藏、執藏的阿賴耶識,不管幾劫生、幾劫死,此阿賴耶識的種因永遠不滅,識種業田應緣而現,待緣而發,因緣和合,果報現前,定業不可轉。這也就是今生所受,前生所做的意義。
以佛教來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世間八苦都是這輩子的果報,而也都是前世所種的因種,應緣而現的受用。現在的佛教徒為了捨離這世間八苦,就念佛、禮佛、念經、拜懺、持咒、裝金身瑞相、蓋佛寺精舍、朝山、齋僧、梁皇、水陸,想要離苦得樂。但試想: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沒有這麼多的熱鬧?釋迦族被滅以前為何沒有消災法會?釋迦族被滅以後為何沒有超度法會?世尊三月馬麥,三日頭痛,為何自己不念彌陀也無齋僧及法會?
禮讚供養三寶佈施眾生的福德,這絕對是來世殊勝的種因,但一善不能抵一惡,想要透過這些方法來滅過去世的惡因現前的惡果報,力道畢竟有限,這就是世尊所講的:定業不可轉!如來一代時教所開示,面對這種罪福的業報,最好的超脫方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無心(非四空天的斷滅,而是金剛經所言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無心則現在心無住,現在心無住就不會執著過去心,也不會攀緣未來心,三心了盡,我相剎那消殞,無我相就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是三心了盡,四相消殞,曠劫來所有生死輪迴即今現證寂滅,所有曠劫及今生之八苦及業報即今清淨莊嚴。
因此,若能了心,即是見性。了心者,即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這跟現在台灣的佛教界的所有熱鬧活動這種生因之所生完全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授記現在是末法──也就是變質的佛法!諸位試想:為什麼佛寺這麼多?法會這麼頻繁?佛教這麼熱鬧?山頭這麼廣立?信徒這麼虔誠?而世尊卻說這都是變質的佛法,說現在是末法了?諸位善知識啊!請深思啊!請慎思啊!
這一念心,這一念靈明能知的心,這一念充滿感情熱情的心,這一念充滿無盡靈性的心,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罪福因這一念心而有,生死輪迴也因這念心而有,戰爭與和平也因這念心而有,闡提與信仰也因這念心而有,慳貪與慈悲也因這念心而有,愚痴與智慧也因這念心而有,………,寂滅涅槃也因這念心而能得證。
紅塵苦嗎?相思苦嗎?世間苦嗎?人事苦嗎?……,世間八苦是真的帶給所有人都是苦!如何能離苦得樂呢?請每個人深思吧!這一念心在紅塵世間中如何能在塵不染塵,如何能出塵超塵,是每個人活著的意義,也是能離苦得樂的悲智功德。少在紅塵世間中執著是非對錯,少在五濁惡世裡攀塵貪緣,應該以這一念心從世間塵緣中清淨解脫,成就世出世間等持的三昧功德,圓滿三際十方法界共成佛證菩提的海印功德!
畢竟空寂不入斷滅,究竟涅槃萬德莊嚴,這才是每個人每個眾生真實的自性,也才是三大阿僧祇劫來由初發心至今能成佛證菩提的唯一功德。
與諸佛為同事,與菩薩為法侶,莊嚴住持實報莊嚴土,法爾如是安住常寂光才是每個人每個眾生的唯一圓滿!也才是每個人每個眾生的清淨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