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身成佛義
遍照金剛空海撰
問:諸經論中皆說三劫成佛,今建即身成佛義有何憑據?
答:祕密藏中如來如是說。
問:彼經說云何?
答:金剛頂經說:「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此三昧者謂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三摩地也。又云:「若有眾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謂此教者,指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說初地,是則自宗佛乘之初地,具說如地位品中。十六生者,指十六大菩薩生,具如地位品說也。又云:「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又云:「應當知自身即為金剛界,自身為金剛,堅實無傾壞,我為金剛身。」大日經云:「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又云:「欲於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親於尊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云云...。
此經所說悉地者,明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
大空位者,法身同大虛而無礙,含眾象而常恒,故曰大空。諸法之所依住故號位。身祕密者,法佛三密,等覺難見,十地何窺?故名身祕密。又龍猛菩薩菩提心論說:「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是說三摩地法者,法身自證三摩地。諸教者他受用身所說諸顯教也。」又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依如是等教理證文成立此義。如是經論字義差別云何?頌曰:
六大無礙常瑜伽-----體
四種曼荼各不離-----相
三密加持速疾顯-----用
重重帝網多即身-----無礙諸佛
法然具足薩婆若-----法佛成佛
心數心王過剎塵-----無數
各具五智無際智-----輪圓
圓鏡力故實覺智-----所申此四句明成佛一字
釋曰:此二頌八句以歎「即身成佛」四字,即是四字含無邊義,一切佛法不出此一句,故略樹兩頌顯無邊德。
頌文分二:初一頌歎「即身」二字,次一頌歎「成佛」兩字。初中又四:初一句體、二相、三用、四無礙。後頌中有四:初舉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圓,後出所由。
謂六大者,五大及識。大日經所謂:「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是其義也。
彼種子真言曰:
為阿字諸法本不生義者即是地大。
縛字離言說謂之水大。
清淨無垢塵者是則囉字火大也。
因業不可得者訶字門風大也。
等虛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
我覺者識大,因位名識,果位謂智,智即覺故。梵音「沒馱冒地」,一字之轉,沒馱名覺,冒地曰智。故諸經中所謂三藐三冒地者,古翻云遍知,新譯等覺,覺知義相涉故。此經號識為覺者,從強得名。因果之別,本末異而已。經偈約五佛三摩地作如是說,又金剛頂經云:「諸法本不生,自性離言說。清淨無垢染,因業等虛空。」
此亦同大日經。諸法者謂諸心法,心王心數其數無量,故曰諸心識,名異義通。故天親等以三界唯心成立唯識義,自餘同上說。又大日經云:
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於種種,有情及非情。
阿字第一命。
縛字名為水。
囉字名為火。
訶字名為風。
欠字同虛空。
此經文初句我即同心位者,所謂心則識智也。後五句即是五大,中三句者表六大自在用無礙德。般若經及瓔珞經等亦說六大義。如是六大能造一切佛及一切眾生器界等四種法身三種世間。故大日尊說如來發生偈云:
能生隨類形諸法與法相
諸佛與聲聞救世因緣覺
勤勇菩薩眾及仁尊亦然
眾生器世界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
此偈顯現何義?
謂表六大能生四種法身曼荼羅及三種世間。
謂諸法者心法,法相者色法。
復次諸法舉通名,法相者顯差別。故下句云諸佛、聲聞、緣覺、菩薩、眾生、器世間次第而成立。復次諸法者法曼荼羅,法相者三昧耶身,諸佛乃至眾生者大曼荼羅身,器世界者表所依土,此器界者三昧耶曼荼羅之總名也。
復次佛、菩薩二乘者表智正覺世間,眾生者眾生世間,器世界者即是器世間也。
復次能生者六大也,隨類形者所生法也,即四種法身三種世間是也。故次又言:「祕密主有造曼荼羅聖尊分位種子標幟,汝當諦聽!吾今演說,即說偈曰:
真言者圓壇
先置於自體
自足而至臍
成大金剛輪
從此而至心
當思惟水輪
水輪上火輪
火輪上風輪
謂金剛輪者阿字,阿字即地。水、火、風如文而可知。圓壇者空,真言者者心大也,長行中所謂聖尊者大身,種子者法身,幟者三昧耶身,羯磨身者三身各各具之。具說者經文廣說之,臨文可知。又曰:「大日尊言:『金剛手!有諸如來意生作業喜戲行舞廣演品類,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出生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位。』」
此文顯現何義?
謂表六大能生一切。
何以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虛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見非見者欲、色界、無色界。下如文,即是所生法。
如此經文皆以六大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為所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
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
如是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無障無礙互相涉入相應,常住不變同住實際。故頌曰:「六大無礙常瑜伽。」
解曰:無礙者涉入自在義,常者不動不壞等義,瑜伽者翻云相應,相應涉入即是即身成佛義,四種曼荼各不離者,大日經說:「一切如來有三種祕密身,謂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羅,印謂種種幟即三昧耶曼荼羅,形者相好具足身即大曼荼羅。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名羯磨曼荼羅。
是名四種曼荼羅。
若依金剛頂經說四種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謂一一佛菩薩相好身,又綵 畫其形像名大曼荼羅,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又名大智印。
二、三昧耶曼荼羅:即所持幟刀劍輪寶金剛蓮等類是也,若畫其像亦是也,又以二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是亦名三昧耶智印。
三、法曼荼羅:本尊種子真言,若其種子字各書本位是,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義等皆是,亦名法智印。
四、羯磨曼荼羅:即諸佛菩薩等種種威儀事業等,若鑄若等亦是,亦名羯磨智印。
如是四種曼荼羅四種智印其數無量,一一量同虛空,彼不離此,此不離彼,猶如空光無礙不逆,故云四種曼荼羅各不離,不離即是即義。
三密加持速疾顯者,謂三密者一身密,二語密,三心密。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曰密。一一尊等具剎塵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眾生三密亦復如是,故名三密加持。若有真言行人觀察此義,手作印契,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加持故,早得大悉地。故經云:「此毘盧遮那三字密言共一字無量,適以印密言印心成鏡智速獲菩提心金剛堅固體,印額應當知成平等性智速獲灌頂地福聚莊嚴身,以密語印喉時成妙觀察智即能轉法輪得佛智慧身。誦密言印頂成成所作智,證佛變化身能伏難調者。由此印密言加持自身成法界體性智毘盧遮那佛虛空法界身。」
又云:「入法身真如觀一緣一相平等猶如虛空,若能專注無間修習,則入初地頓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由眾多如來所加持故,乃至十地等覺妙覺具薩般若,自他平等與一切如來法身共同,常以無緣大悲利樂無邊有情作大佛事。」自此下儀軌之。
又云: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猶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為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財。法財者,謂三密菩提心教法。
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時,阿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才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信,以歡喜心瞻睹故,則於阿賴耶識中種金剛界種子。此文明初見曼荼羅海會諸尊所得益,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以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此大金剛薩埵五密瑜伽法門,於四時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無間作意修習,於見聞覺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由修五密於涅槃生死不染不著,於無邊五趣生死廣作利樂,分身百億遊諸趣中,成就有情令證金剛薩埵位。
此明依儀軌法則修行之時不思議法益。
又云:三密金剛以為增上緣能證毘盧遮那三身果位,如是經等皆說此速疾力不思議神通三摩地法,若有人不闕法則晝夜精進,現身獲得五神通,漸次修練不捨此身進入佛位。具如經說。
依此義故曰三密加持速疾顯,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行者若能觀念此理趣,三密相應故,現身速疾顯現證得本有三身,故名速疾顯。
如常即時即日即身義亦如是重重帝網名即身者,是則舉譬喻以明諸尊剎塵三密圓融無礙。帝網者,因陀羅珠網也。謂身者我身、佛身、眾生身是名身。又有四種身,言自性、受用、變化、等流是名曰身。又有三種字印形是也。如是等身縱橫重重,如鏡中影像,燈光涉入,彼身即是此身,此身即是彼身。佛身即是眾生身,眾生身即是佛身。不同而同,不異而異。故三等無礙真言曰:「阿三迷底哩三迷三昧曳莎呵。」初句義云無等,次云三等,後句云三平等。佛法僧是三,身語意亦三,心佛及眾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平等一也。一而無量,無量而一。終不雜亂,故曰重重帝網名即身。
法然具足薩般若者,大日經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謂我者大日尊自稱,一切者舉無數,本初者本來法然,證得如是大自在一切法之本祖,如來法身眾生本性,同得此本來寂靜之理。然眾生不覺不知,故佛說此理趣覺悟眾生。又云:「諸樂欲因果者,非彼愚夫能知真言之相。何以故?說因非作者,彼果則不生。」此因尚空,云何而有果?當知真言果,悉離於因果。
上文所引「我覺本不生」乃至「遠離於因緣」偈,及「諸法本不生」乃至「因業等虛空」,如是等偈皆明法然具足之義。
又金剛頂云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乃至各各流出五億俱胝微細法身金剛,如是等文亦是此義也。
言法然者顯諸法自然如是,具足者成就義無闕少義,薩般若者梵語也,古云薩云者訛略,具云薩羅婆枳孃曩,翻云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智者決斷簡擇義,一切佛各具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次兩句即表此義。若明決斷德則以智得名,顯集起則以心得稱,顯軌持則法門得稱,一一名號皆不離人,如此人數過剎塵,故名一切智智。不同顯家一智,以對一切得此號。
心王者法界體性智等,心數者多一識,各具五智,明一一心王心數各各有之。無際智高廣無數之義,圓鏡力故實覺智者,此即出所由,一切諸佛因何得覺智名?謂如一切色像悉現高臺明鏡之中,如來心鏡亦復如是,圓明心鏡高懸法界頂,寂照一切不倒不謬,如是圓鏡何佛不有?故曰圓鏡力故實覺智。
即身成佛義 一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