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
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
二得泥成濁,喻淨心不染而染。
三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染。
四若泥澄淨現,喻真心惑盡性現。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
六雖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
七煖融成濡,喻本識還淨。
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
九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諸有為法而不失自性。
又書云:上德若水,方圓任器,曲直隨形故。
如小乘俱舍論亦說諸有為法有剎那盡,何以知有?後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故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若此生此滅不至餘方,同不遷義。而有法體是生是滅,故非大乘。
大乘之法,緣生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故遷即不遷。
則其理懸隔。
又中論疏云:常無常門者,常即人天位定,故無往來。無常即六趣各盡一形,亦無往來。又常即凝然不動,無常念念變異,令誰往來,則常無常法,俱不相到,皆無往來。
肇論云:「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之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何可往?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動乎?」
釋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者,孔子謂顏回曰:吾與汝終身交一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後變乎?意明物物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頃,尚不相待,已失前人,豈容至老而後變耶?又前念已故,後念恒新,終日相見,恒是新人,故云見新。如此新人,見之只如交臂之頃,早是後念新人,非前念時也,故云非故耳。
若前念已古,後念已新,新不至古,古不待新,前後不相至,故不遷也。又雖兩人初相見,只如舉手交臂之頃,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故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紅顏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處老年之體,所以云:「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吾猶昔人者,猶者似也,吾雖此身似於昔人,然童顏自在於昔。今衰老之相,自在於今,則非昔人也。故云:「徒知年往,不覺形隨。」
世人雖知歲月在於往古,豈覺當時之貌亦隨年在於昔時?則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童子。剎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豈得少壯同體百齡一質耶?又年往形亦往,此是遷義,即此遷中有不遷也。往年在往時,往形在往日,是謂不遷。而人乃謂往日之人遷至今日,是謂惑矣!又昔自在昔,何須遷至今?今自在今,何須遷至昔?故論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經中言遷,未必即遷,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所以言無常者,防人之常執;言常住者,防人之斷執。言雖乖而理不異,語雖反而真不遷。不可隨方便有無之言,迷一心不遷之性。
又解云:如梵志白首而歸,鄰人謂少壯同體,故云:昔人尚存乎?所謂有力者,則三藏等事,無常冥運,力負夜趨,交臂恒新,念念捨故。而常見昧之,謂是固矣!鄰人不覺,此之謂歟。又有力者,即無常之大力也。世間未有一法,不被無常吞,故云: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莊子本意,說不住之法,念念恒新,物物各住。各住相因而不相到,即不遷也。於惑者則為無常不住,新新生滅,而謂之遷。若智者則了性空無知,念念無生,謂之不遷。莊子有三藏:謂藏山於澤,藏舟於壑,藏天下於天下。謂之固者不然也,然無常夜半負之而趨,昧者不覺也。三藏者:藏人於屋,藏物於器,此小藏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此大藏也。藏天下於天下,此無所藏。然大小雖異,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夫藏天下於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逝者往也,浩浩迅流,未曾暫住,晝夜常然,亦歎世人之不覺,故云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此莊、孔俱歎逝往難留,皆說無常去也,豈可推今日物到昔日乎?若今日不到昔,即今日自在今,昔日自在昔,則今昔顯然俱不遷也。故云:何者?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來?
大涅槃經云:「人命不停,過於山水。夫無常有二:一者敗壞無常,二者念念無常。人只知壞滅無常,而不覺念念無常。」論云:若動而靜,似去而留,經說無常速疾,猶似流動,據理雖則無常,前後不相往來,故如靜也。雖則念念謝往,古今各性而住,當處自寂,故如留也。又雖說古今各性而住,當處自寂,而宛然念念不住,前後相續也。則非常非斷,非動非靜,見物性之原也。
古德問云:各性而住,似如小乘執諸法各有自性,又何異納衣梵志言一切眾生其性各異?
答:為破去來,明無去來。所以據體言之,故云各性而住,非決定義。則以無性而為性,不同外道二乘執有決定自性,從此向彼,若不執有定性去來,亦不說各性而住,故論云:「言往不必往,閑人之常想;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住耳。」又劉湛注云:莊子藏山,仲尼臨川者,莊子意明前山非後山,夫子意明前水非後水。半夜有力負之而趨者,即生住異滅四時,念念遷流不停也。
是以若心外取法,妄夢所見,情謂去來,則念念輪迴,心隨境轉,尚不覺無常粗相,焉能悟不遷之密旨乎?若能見法是心,隨緣了性,無一法從外而入,無一法從內而生,無一法和合而有,無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則尚不見一微毫住相,寧觀萬法去來?斯乃徹底明宗,透峰見性。心心常合道,念念不違宗。去住同時,古今一貫。故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維摩經云:「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若了此無所住之真心,不變異之妙性,方究竟明不遷矣!
以上論中,所引內外之經典,借世相之古今,寄明不遷,同入真實。是以時因法立,法自本無,所依之法體猶空,能依之古今奚有,若假方隅而辯法,因指見月而無妨。或徇方便而迷真,執解違宗而反誤。故信心銘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第二依火焰起滅喻中之義同前,初唯焰者,謂焰起滅有其二義:
一前焰謝滅引起後焰,後焰無體而能知前,前焰已滅復無所知,是故各各皆不相知。
二前焰若未滅亦依前引,無體故無能知,後焰未至故無所知,是故彼亦各不相知。
妄法亦爾,剎那生滅,不能自立。謂已滅未生無物可知,生已則滅無體可知,是故皆無所有也。斯則流金礫石而不熱也。
二依所依者,謂彼火焰即由於此無體無用不相知故,而有起滅虛妄之相,是則攬非有而為有也。妄法亦爾,依此無所依之真理,方是妄法,是亦非有為有也。
三唯所依者,推起滅之焰體用俱無,無焰之理,挺然顯現。是則無妄法之有,有妄法之無,湛然顯現。遂令緣起之相,相無不盡。無性之理,理無不現。
又火依薪有,薪是可燃,火即是燃。以燃因可燃,則燃無體。可燃因燃,則可燃無體。又前焰已滅,後焰未生,中間無住。如一念之上,即有三時,已滅為已生,未生為未生,生已即滅是生時,故淨名經云:「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經云:「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故三時無體,無可相知也。
第三依風有動作,喻妄用依真起。三義同前。
一唯動者,離所動之物,風之動相了不可得,無可相知。
妄法亦爾,離所依真體不可得故,無可相知。
斯則旋嵐偃嶽而常靜也。
二依所依者,謂風不能自動,要依物現動,動無自體可以知物,
物不自動隨風無體不能知,風法中能依妄法,要依真
立,無體知真,真隨妄隱,無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謂風鼓於物,動唯物動,風相皆盡,無可相知。妄
法作用,自本性空,唯所依真,挺然顯現。是故妄法
全盡而不滅,真性全隱而恒露。能所熏等,法本自爾,
思之可見。
第四依地有任持者,喻妄為真所持。三義同前。
初地界因依,有二種義:一約自類,二約異類。
前中從金剛際上至地面,皆上依下,下持上,展轉因依而得安住。
然上能依,皆離所無體而能知下;然下能持,皆亦離所無體可令知上。
又上上能依,徹至於下,無下可相知;下下能持,
徹至於上,無上可相知。是故若依若持,相無不盡。所現妄法,
當知亦爾。必粗依細,謂苦報依於業,業依無明造,無明依所造,展轉無體,無物可相知。
斯則厚載萬物而不仁也。肇公亦曰:「乾坤倒覆,無謂不靜也。」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經云:「譬如大地荷四重任而無疲厭也。」
不仁者,不恃仁德也。
猶如草狗,豈有吠守之能?故云唯道無心,萬物圓備矣!
二約異類者,如經云:「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
虛空無所依。」
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識,本識依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依。
是故若離如來藏,餘諸妄法各互相依,無體能相知,是則妄法無不皆盡。
二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無自性而得存立,向若有體則不相依。
不相依故不得有法,是故攬此無性以成彼法。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謂攬無性成彼法者,是則彼法無不皆盡,而未曾不
滅,唯無性理而獨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