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既不相知,何緣種種


答:此有四因:一由妄分別。


二諸識熏習。


三由無性不相知。


四真如隨緣。


然此四因,但是一致。


謂由妄分別為緣,令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有,


諸識熏習,展轉無窮。


若達妄原,成淨緣起。


 


前所疑云:為是種種?為是一性?


今答云:常種種,常一性。


又難云: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壞俗諦。


今答云:此二互相成立,豈當相乖?


性非事外,曾何乖於種種?


種種性空,曾何乖於一性?


由無性故有,一性能成種種;


緣生故空,種種能成一性。


 


是以緣起之法總有四義:


一緣生故有,即妄心分別有,及諸識熏習是也。


二緣生故空,即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也。


三無性故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也。


四無性故空,即一切空無性也。


 


復次性有二義:一有。二空。


又二義:一不變。二隨緣。


以有義,故說二空所顯,即法性本無生也。


以空義,故說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即各不相知。


以有義,故說不變。


以空義,故說隨緣。


此二不二,隨緣即是不變,不變故能隨緣。


 


若唯不變性何預於法?若但隨緣豈稱真性?


又若性離於法則成斷滅,法離於性則本無今有。


又法若即性,性常應常;性若即法,法滅應滅。


此二相成,非常非斷。


此二相奪,非有非空。


為中道義。


經頌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以眼等八識為能所熏,展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我人。


故云而無能轉者。


是以舉體性空,方成流轉。


即此八識各無體性,故無實我法而為其主


向若有性,不可熏變,安得流轉?


故知趣生同異,受報妍媸,皆由識種,悉依於心。


如流依水,似火依薪。續續無知,新新不住。


善趣惡趣,即是總報。


由業熏心,受所受報,如水漂流不斷。


雖然流轉而無轉者,故云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釋論云: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


此識亦爾,從無始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


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


楞伽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唯識論云:「恒轉如瀑流。」


起信論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等。」


 


又以虛妄中有其二義:一虛轉。二無轉。


故常種種。常一性也。


虛轉故,俗不異真而俗相立。


無轉故,真不異俗而真體存。


故互不相違也。


 


法性本無生者:


法性者,法謂差別依正等法,性謂彼法所依體性。


即法之性,故名為法性。


又性以不變為義,即此可軌,亦名為法,


此則性即法,故名為法性。


此二義,並約不變釋也。


又即一切法各無性,故名為法性。


即隨緣之性,法即性也。


 


本無生者:


本有二義:


一約不變,本謂原本,本來不生,隨緣故生。


二約隨緣,有此法來,本自不生,非待滅無,即示現生時本不生。


故云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則妄心分別,情計謂有。


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無性。


常有常空,是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又約相待、相奪釋不相知:


言相待者:業無識種,不親辦體;識無業種,不招苦樂。


既互相待,則各無自性。


言相奪者:以業奪因,唯由業招,故因如虛空。


以因奪緣,則唯心為體,故業如虛空。


互奪獨立,亦不能相知。


互奪兩亡,無可相知。


又以無生,故不相知。


以緣奪因,故不自生;以因奪緣,故不他生。


因緣合辯,相待無性,故不共生。


互奪雙亡,無因豈生?


以此不生,類於不知,居然易了。


即以因為,自以緣為他,合此為共。


離此為無因,互有尚不相知,互無豈能相知耳?


故知諸法相待,皆無自性


 


如中論相待門說:不空既破,空法亦亡。


偈云:「若有不真法,即應有真法。


實無不真法,何得有真法?


亦如因垢說淨。垢性本無。淨相何有?


 


相待一門盡破諸法,以諸法皆是相待而有,未曾有一法而能獨立者。故因緣無性論云:「阿難、調達並為世尊之弟,羅睺、善星同是如來之胤,而阿難常親給侍,調達每興害逆,羅睺則護珠莫犯,善星則破器難收。以此而觀,諒可知矣!若云各有自性不可遷貿者,此殊不然。至如鷹化為鳩,本心頓盡;橘變成枳,前味永消。故知有情無情各無定性,但隨心變唯逐業生。遂有從凡入聖之門,轉惡為善之事。」


大般若經云:「謂證諸法無性為性,究竟圓滿,方名為佛。


故知建立三寶成佛事門,皆從無性因緣而得興顯。


 


所以首楞嚴三昧經云:「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師利法王子曾於先世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於法輪,示諸眾生入大滅度。』佛言:『如是!如是!乃至迦葉汝今且觀首楞嚴三昧勢力,諸大菩薩以是力故,示現入胎、初生、出家、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轉妙法輪、入般涅槃、分布舍利,而亦不捨菩薩之法,於般涅槃不畢竟滅。』爾時長老摩訶迦葉語文殊師利言:『仁者!乃能施作如此希有難事示現眾生。』文殊師利言:『迦葉!於意云何?是耆闍崛山誰之所造?是世界者亦從何出?』迦葉答言:『文殊師利!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從眾生不可思議業因緣出。』文殊師利言:『一切諸法亦從不可思議業因緣有,我於是事無有功力。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屬因緣,無有主故,隨意所成。若能解此,所為不難。』」


 


釋曰:「若了一切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但是心生,則凡有施為何假功力?以無性之理,法爾之門,隨緣卷舒,自在無礙。」華嚴經頌云:「如其心性而觀察,畢竟推求不可得。


一切諸法無有餘,悉入於如無體性。


又頌云:「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


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業而迴向。


華嚴論云:「一切眾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間苦樂法者,為智無性故,隨緣不覺,苦樂業生。為智無性故,為苦所纏,方能自覺根本無性。眾緣無性,萬法自寂。若不覺苦時,以無性故,總不自知有性無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眾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亦因而起。又為智體無性,但隨緣現,如空中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


又中觀論破應無,如來偈云:


「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來滅度後,分別於有無。」


次總拂偈云: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


論釋云:「戲論名憶念,分別此彼等。此如來品初中後思惟如來定性不可得,乃至五求四句皆非是。故偈云:『如來無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以如來一性空義,知一切世間法悉皆無性,同如來義。」


 


華嚴演義中引法華經偈云: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今但引兩句,顯諸法無性,成一性義耳。


然上三偈,諸釋不同,今直解經文。


初一偈,明當佛開權,終歸一實,故云其實為一乘。


次偈釋說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謂若有二性容有兩乘。


既唯一性,故說一乘耳


 


知法常無性者,知即證知,法謂所證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


常無性者,所證理也,即如無性理覺諸法故。


云何無性?謂色心等從本以來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共非離,


湛然常寂,故曰無性。


而言常者,謂本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耳。


 


佛種從緣起者,然有二義:


一約因種:因種即正因佛性。


故涅槃經云:「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


此種即前常無性理


故涅槃經云:「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


無性即空義也。


緣即六度萬行,是緣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


 


是故說一乘者,唯以佛性起於佛性,更無餘性,故說一乘,稱理說也。體同曰性,相似名種。故關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餘穀,此屬性也。萌蔊華粒,其類無差,此屬種也。」


 


二果種性,關中云:「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種義也。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云從緣。」故釋此偈云:『佛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耳。』意云證理成佛,稱理說一


此中知法常無性偈全同華嚴出現品,經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謂知無性,佛性同故。


准經文云:以知無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況不說一乘而度脫之?


 


後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釋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無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緣無性,緣起即真,由即真,故云無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


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


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


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


故涅槃經況之二鳥飛止同居。


今於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


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二而不二,不可言宣。


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乘尚是假說,況有二三?


則一乘之理,至理無過。無性之宗,諸宗莫及。


可謂宗鏡之綱骨,祖教之指南也。


所以深密經云: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商主天子所問經云:


若法是無,即不自在,若不自在,是則無欲,


若無欲者,則是真性,若是真性,即名無性。


 


宗鏡錄卷第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zjiue 的頭像
    tzjiue

    釋紫覺

    tzj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