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鏡錄卷第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問:夫所言心法者,云何是心?云何是心法?


答:了塵通相說名心王,由其本一心是諸法之總原也。


取塵別相名為數法,良因其根本無明迷平等性故也。


辯中邊論云:「若了塵通相名心,取塵別相名為心法。」


 


問:此一心法幾義而成?


答:心法總有四義:


一是事隨境分別見聞覺知。


二是法論體唯是生滅法數。


此二義論俗故有,約真故無。


三是理窮之空寂。


四是實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


 


問:心四義之中,前二義是緣慮妄心,後二義是常住真心。約真心則本性幽玄窮理空寂,既無數量不更指陳。只如妄心既涉見聞,又言生滅,此緣慮心有其幾種行相?


答:有五種心:


一率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


二尋求心:於境未達方有尋求。


三決定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


四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染淨。


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


 


法苑義林云:「辯五心相者,且如眼識,初墮於境名率爾墮心,同時意識先未緣此,今初同起亦名率爾。」故瑜伽論云:「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有欲生時尋求等攝故。」又解深密經及決擇論說:「五識同時必定有一分別意識俱時而轉,故眼俱意名率爾心。」


初卒墮境故,此既初緣,未知何境為善為惡,為了知故次起尋求,與欲俱轉,希望境故。既尋求已,識知先境,次起決定即解境故,決定已識界差別,取正因等相,於怨住惡,於親住善,於中住捨。染淨心生,由此染淨意識為先,引生眼識同性善染,順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識生,耳等識亦爾。


 


先德問:五心於八識中各有幾心?


答:前五識有四心,除尋求心,無分別故。


第六具五心。


第七無率爾、尋求二心。有決定、染淨、等流三心。


謂第七常緣現在境故,無率爾也。


 


問:第七現有計度分別,何無尋求心?


答:夫尋求心皆依率爾,後尋求方生。第七既無率爾,尋求亦無。


 


問:前五既有率爾,何無尋求?


答:尋求有二緣方有:一即率爾心引;二即計度分別心。


前五種雖有率爾而無計度分別。


 


第八有三心:率爾、決定、等流,無染淨、尋求。


 


問:第八同第七,常緣現在境,何得有率爾?


答:第七緣境即無間斷,第八緣境境有間斷。


第八初受生時,創緣三界,三種境故。


 


問:初受生時第七亦創緣三界,第八識何無率爾心?


答:第七隨所繫常緣當界第八識也,今助一解第七常內緣一境即


無率爾。第八外緣多境而有率爾,無分別故即無尋求。


 


問:五心之中何心熏種?何心不熏種?


答:率爾心有二說:


一云不熏種,任運緣境不強盛故。


二云若緣生境即不熏種,若緣曾聞熟境即熏種,由串習力


故。


餘心總熏種


今解:且如率爾聞聲境時,不簡生熟聲境,皆熏實聲種子,更有九心成輪,廣略不同,真理是一。其心如輪,隨境而轉。故經云:「身非念輪,隨念而轉。」其義如何?


上座部師立九心輪者: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尋求,五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體。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轉名有分,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其心既於此境上轉見照矚彼,既見彼已便成尋求,察其善惡,既察彼已,遂貫徹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動作既興欲休廢道,故返緣前所作事,既返緣已還歸有分,任運緣境名為九心,可成輪義。


其中見心通於六識,餘唯意識。有分心通生死,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死唯有分心,既無我愛,無所返緣,不生顧戀。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故,若有境至即心可生。若無異境,恒住有分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


 


問:若隨分別立真妄心,約此二心總有幾種?


答:大智度論云:「有二種道: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若畢竟空道,尚不得一,何況說多。


若分別好惡道,理從義別,事乃恒沙。


 


且約一心,古釋有四:


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黃廷經所明。


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色是眼識境,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云自分。


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


四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真實心,此是真心也


 


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經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經云:「隱為如來藏,顯為法身。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經偈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佛說如來藏者,即法身在纏之名。以為阿賴耶,即是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


 


然雖四心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為宗旨。


又古德廣釋一心者,望一如來藏心含於二義:


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性無差別,眾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也。


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謂隨熏轉動成於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只由不動能成染淨,是故不動亦在動門。


楞伽經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又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若此一心推末歸本者,謂證第一義則得解脫。第一義是緣之性,若見緣性則脫緣縛。華嚴經云:「皆一心作」。論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諸教同引,證成唯心。


 


云何一心而作三界?有三:


一、二乘:謂有前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謂真諦之一,或謂由


心轉變非皆是心。


二、異熟賴耶名為一心:簡無外境故說一心。


三、如來藏性清淨一心:理無二體故說一心。


 


是知凡聖二法、染淨二門,無非一心矣。


 


又此一心約性相、體用、本末、即入等義,更有十門:


一假說一心:則二乘人,謂實有外法但由心變動,故說一心。


下之九門實唯一心。


二相見俱存故說一心:此通八識及諸心所並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


三攝相歸見故說一心:亦通王數,但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


四攝數歸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以彼心所依王無體亦心變故。


釋云:攝相歸見者,唯識偈云:「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凡作論有三義:一者立義,即初句。二者引證,即第二句。三者譬喻,即下二句。所緣緣論云:「內識如外現,為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能生識故。」意云:內識似外境現為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從彼生識故。結云:諸識唯內境相為所緣緣,理極成也,則非全無相,相全屬識,故云歸見。


攝數歸王者,如莊嚴論偈云:「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釋曰:「自界謂自阿賴耶識種子,二光謂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別由共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二實謂所取實及能取實,如是二實染污應求遠離。」所以論偈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釋曰:「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


五以末歸本說一心: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經偈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六攝相歸性說一心: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一切眾生即涅槃相。經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七性相俱融說一心: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


八融事相入說一心:謂由心性圓融無礙,以性成事,事亦鎔融不相障礙,一入一切,一一塵內各見法界,天人修羅不離一塵。


九全事相即說一心:謂依性之事,事無別事,心性既無彼此之異,事亦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一等。


十帝網無礙說一心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復有一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如來藏性,圓融無盡,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觀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時處皆帝網故。如漩洑頌云:


 


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


情與非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不離幻色即見空,此即真如含一切。


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


於一境內一切智,於一智中諸境界。


只用一念觀諸境,一切諸境同時會。


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罣礙。


 


漩洑者:水之漩流洄洑之處。一甚深故,二迴轉故,三難渡故。法海漩洑亦然,一唯佛能究故,二真妄相循難窮初後,三聞空謂空聞有謂有,則沈於漩洑。若不了斯宗難超有海,隨善惡之浪,漂苦樂之洲。不遇慈航,焉登覺岸。如偈云:「真如淨法界,一泯未嘗存。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隨染緣成六凡法界,隨淨緣成四聖法界。


六凡法界者:一天法界,二人法界,三修羅法界,四地獄法界,五餓鬼法界,六畜生法界。


四聖法界者:一聲聞法界,二緣覺法界,三菩薩法界,四佛法界。


 


眾生於真性上,以情想自異則六趣昇沈。諸聖於無為法中,以智行為差則四聖高下。然凡聖跡雖昇降,縛脫似殊,於一真法界之中,初無移動。


 


又依華嚴宗,一心隨理事立四種法界:


一、理法界者,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


二、事法界者,界是分義,一一義別有分劑故。


三、理事無礙法界者,具性分義,圓融無礙。


四、事事無礙法界者,一切分劑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


 


以此十法界因理、事四法界性相即入真俗融通,遰出無窮,成重重無盡法界。然是全一心之法界,全法界之一心。隨有力無力而立一立多,因相資相攝而或隱或顯。如一空遍森羅之物像,似一水收萬疊之波瀾,入宗鏡中坦然顯現。


 


又有所入、能入二種法界。如清涼疏云:


先明所入總唯一真無礙法界,語其性相不出事理,隨其義別略有


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俱是,四俱非,五無障礙。


 


然五各二門:


、有為二者:


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


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而其界體不約法身。」


 


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


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等,此即


分劑之義。」


 


、無為法界二者:


一、性淨門:在凡位中性恒淨故,真空一味法無差別故。


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


 


、亦有為亦無為法界二者:


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並八無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


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心


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然其


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


非動。故迴向品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


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


別無為之性。」此明事理無礙。


 


、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


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經云:「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


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又非二諦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離。解深密經云:「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等。」


 


、無障礙法界二門者:


一、普攝門:謂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睹


山海或見堂宇皆名入法界。


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令事無分劑,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也。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諸,諸非諸故即一,乃至重重無盡。是以善財暫時執手遂經多劫,才入樓閣普見無邊,皆此類也。


 


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界,應以六相融之。


二明能入亦有五門:


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


 


此五於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門


一、隨一能入通五所入,隨一所入遍五能入。


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門。


 


此上心、境二義,十門、六相圓融,總為一聚,無障礙法界。百門義海云:「入法界者,即塵緣起是法,法隨智顯,用有差別是界,此法以無性故則無分劑,融無二相同於真際,與虛空等遍通一切,隨處顯現無不明了。然此一塵與一切法,各不相見亦不相知。何以故?由各各全是圓滿法界,普攝一切,更無別法可知見也。


 


經云:「即法界無法界,法界不知法界。若如是更無別法可知見者,云何言入?以悟了之處名為入故,又雖入而無所入,若有所入則失諸法性空義。以無性理同故,則處處入法界。前約情智凡小所見,隨染淨緣成十法界者,即成其過。今依華嚴性起法門悉為真法界,若成若壞,若垢若淨,全成法界。如經云:「分別諸色無量壞相,是名上智者。」古釋云:「六道之色壞善壞定,二乘之色壞因壞果,菩薩之色壞有壞無,佛色者壞上諸壞,壞為法界,非壞非不壞,悉是法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zjiue 的頭像
    tzjiue

    釋紫覺

    tzj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