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諸祖偈頌上卷上下後


臨濟正宗記


(九峯惠和尚[(-+)*]鎮山門)


臨濟正宗 自馬師黃蘗闡大機發大用 脫籠羅出窠臼 


虎驟龍馳 星飛電激 卷舒擒縱 皆據本分 綿綿的的 


到興化風穴唱愈高機愈峻 西河弄獅子 霜華奮金剛王 


非深入閫奧親授印記 皆莫知端倪 徒自名邈只益戲論 


大城負沖天氣宇 格外提持 不戰屈人兵 殺人不貶眼 


尚未髣髴其趣向 況移星換斗 轉天輪迴地軸耶 


是故示三玄三要 四料簡 四主賓 金剛王寶劍 


踞地師子 一喝不作一用 探竿影艸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許多絡索 多少學家搏量注解 


殊不知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弄得出來看底 只眨得眼 


須是它上流契證驗認 正按旁提 


還它本分種艸 豈假梯媒 


 


只如寶壽開堂 


三聖推出一僧 壽便打 


云 你與麼為人 非但瞎却這僧 


瞎却鎮州一城人眼去在 


壽擲下拄杖便下座 


 


興化見同參來便喝 


僧亦喝 


化又喝 


僧復喝 


化云 你看這瞎漢 直打出法堂 


僧問 有何相觸誤 


化云 是他適來也有權也有實 也有照也有用 


我將手向伊面前橫兩遭 到這裏去不得 


似這般瞎漢 不打更待何時 


 


看它本色宗風迥然殊絕 不貴作略 只欽它眼正 


要扶荷正宗提持正眼 須是透頂透底徹骨徹髓 


不涉廉纖迥然獨脫 然後的的相承 


可以起此大法幢 然此大法炬也 


繼它馬師 百丈 黃蘗 臨濟 首山 楊歧不為忝竊爾 


 


宗杲首座 生平游叢席徧見大有道之士十餘年 


昂騰踏 不可覊縻 曾於渚宮與無盡公投契 


公雅重其器度 每祝之應須見佛果


宣和中會被旨領天寧 渠即先一日入堂


而造室中 發語果異常 因關無黨 後話及 


乃知其為曇晦經夏 擊揚緣升座 


諸佛出身處 薰風自南來 即大瞥地 


自爾命之於方丈側 晨夕與煅煉 


以白雲老師昔示有句 渠盡伎倆百種開展 


悉與列下 幾乎以為心行移換 


初無實地 因至誠語之 


昔佛鑑與予正起如是謗 但更絕意探賾 當不較多 


後來驀然猛省 盡脫去機籌 知見玄妙 


因謂渠云 正好參禪也 即踊躍向前 


從頭一加箴錐 始浩然大徹 


予不喜得人 喜此正法眼藏有覷得透徹底 


可以起臨濟正宗 遂於稠眾指出令分座訓徒 


久之會都下擾攘 相與謀出沶 


臨分 書此以作別 


間年餘 乃自平江虎丘得得上歐阜 再集主山之次日 


入首座寮 合山數百衲聳動 屢作師子吼 


示室中 金捲栗蓬大鉗鍵本色 久參之流靡不欽服 


而德性愈恬 穩洪無諍之風 怗怗不較勝負 


只欲入深山幽谷 學古老火種刀耕 向钁頭邊收拾 


攻苦食淡 兄弟木飱澗飲艸衣茅舍 避世俟時清平 


即不廢悲願 真大丈夫慷慨英靈奇傑之人 所跂步也 


因再為細書 仍作此跋云 


 


 


 


建炎三年四月十七日住雲居山圜悟禪師


無邊量剎海 藏之一粒粟 洪注下滄溟 攬之不盈掬 


云爾不思議 豈為真軌躅 應知那一著 千聖絕瞻矚 


要須與麼人 頂門闡三目 脫略煆金師 論劫坐鷄足 


碧眼老胡兒 九年空面壁 何如萬仞崖 放身[-+]一擲 


種艸既乖角 根機復超逸 當陽掣飛電 格外轟霹靂 


不採寶山寶 碎擊驪龍窟 擡眸浮幢表 鳴指橫八極 


不自重靈 肯顧賢劫佛 提起臨濟宗 咄咄咄咄咄 


 


 


圜悟禪師送大慧住庵


古德住山 率力耕火種 不畜長物 蕭然布衲 


麤衣糲食 刻苦揭志 意將大有為也 


有慕義學道兄弟相從 一切以寬量大肚皮包納之 


不暴怒 不峻阻 慈悲喜捨 以身帥之 


蓋大叢林中寬廣 人眾各自相忘 會聚亦稀 


所以百種可以責望 


今庵居隘狹 七五間茆舍同作一處 


欬唾動靜無不與耳目相接 


若一一責之以禮 則久久生怨動念 


驀地聲色相反 便見參商 却損道義 


豈不見藥山數十年 牛欄庵只七八人 


其後皆為大法器 


而風穴白丁久之 始三二相從 


後來麟象駢臻 答問注洋 謂之眾吼 


溈山十載煑橡栗喫 晚年大安來 遂著千五百衲 


大梅入深林幽谷 初不與世接 


因鹽官僧採拄杖乃逢之 問酬徑載 遂著半千人 


今既以不得作避世隱遁 意全不在眼底 


正欲韜晦俟時清平 然後行自志願 


豈可以小不忍而亂大謀哉 


唯一切低細和同 先慎自三業 提向上那一著子 


教兄弟日有趣向 渠各自然亦忘倦怠 


遞互相競向前定也 


俗諺所謂 相見易得好 共住難為人 


要須廓落寬容 半見半不見 且圖長久 


亦令諸方門之俗子見之 皆贊善欽仰 


乃龍象蹴踏 體裁步驟 斷與常流異爾 


教中謂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雖三家村五間小茆舍裏立成個本分規繩 不嚴不緩 


凡百折衷 它日便更多多亦益辦也 


古人佩韋佩絃 各攻自所偏墜 唯務中道而行 


況聰明辯智過人 豈不能照此細務 


患逞俊太過 一色使自性 久之便不恰好也 


公此去 大有人相議論 當應回轉 


勿使渠搏著 亦令渠無起謗處 只貶得眼贊嘆 


非常人所及乃善 更有個緊要最後句 不免亦說之 


佛法無多子 久長難得人 


 


 


志公藥方


梁武帝問志公和尚 如何修行得永劫不失人身 


公答 貧道有一藥方 往五蘊山中採取 


 


不嗔心一具  常歡喜 二兩   


慈悲行三寸  忍辱根四橛  


智慧性 五升   精進意六合


除煩惱七顆  善知識八分


 


右件藥 用聰明刀向平等砧上細剉去 


却人我根 入無礙臼中 以金剛杵擣一千下 


用波羅密為丸 每日取八功德水服一丸 


即得永劫不失人身 


 


服藥忌口


少語第一寶  忍辱無價珍  


莫說他人過  終歸自損身  


罵他還自罵  嗔佗還自嗔


譬如木中火  鑽出自燒身


 


武帝又問 如何得成佛 


志公答 知無常 解大理 敬三寶 存終始 


好事行 惡事止 自取非 與他是 


行平等 無彼此 莫損人 莫利己 


除貪嗔 常歡喜 若覓佛 祇者是 


 


 


國師對御


唐肅宗問國師云 朕要設齋布施 


每聞僧尼間無戒德 如何即是 


答曰 荊山有玉尚雜塵沙 麗水有金寧無瓦礫 


土木作成羅漢 敬之福生 


銅鐵鑄成金容 毀之有罪 


禮非玉帛不表 樂非鍾鼓不傳 


但供養泥龍 自有真龍降雨 


供養凡僧 自有真僧降福 


陛下不忘靈山囑付 方毋輕僧慢法也 


帝云 朕今後見小沙彌 如同佛想耳 


 


 


天台大靜禪師坐禪銘


每當夜坐 心念紛飛 


但將紛飛之心 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 則紛飛之念何存 


返究究心 則能究之心安在 


能照之智本空 所緣之境亦寂 


寂而非寂者 蓋無能寂之人也 


照而非照者 蓋無能照之境也 


境智俱泯 心念宛然 


外不尋知 內不住定 


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 


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天衣愍云 坐禪切忌瞌睡 默運自靈智)


 


 


坐禪除睡呪


吉帝伊帝 彌帝毗伽帝 羯帝羯帝 波陀莎訶


 


 


唐禪月大師大隱四字龜鑑


在塵出塵 如何處身 見善努力 聞惡莫親 


縱居暗室 如對大賓 樂情養性 逢危守貧 


如愚不愚 修仁得仁 謙讓為本 孤高作鄰 


少出為貴 少語最珍 學無廢日 時習知新 


榮辱慎動 是非勿詢 常切責 切忌尤人 


抱璞刖足 興文厄陳 古聖尚比 吾徒奚伸 


安問世俗 自任天真 奇哉快哉 坦蕩怡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zjiue 的頭像
    tzjiue

    釋紫覺

    tzji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