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和尚
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
百丈和尚答曰:「汝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猶如雲開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動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世間福智拘繫,即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盡,不被繫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知見。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解,平等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合相似。若遇種種苦樂,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與世法之所滯。心雖親受,苦樂不干於懷,麤食接命,補衣寒暑,兀兀如愚如聾相似。
「稍有相親分,於生死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於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漂,卻歸生死海裏。佛是無求人,求之則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則失。若取於無求,復同於有求,此法無實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則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他時還與無縛身同利物,以無縛心應一切,以無縛慧解一切縛,亦能應病與藥。」
問:「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脫不?」
師答曰:「小分解脫,未得心解脫,未得一切解脫。」
問:「如何是心解脫?」
師答曰:「不求佛,不求知解,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畏地獄縛,不愛天堂樂,一切法不拘,始名為解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小分戒善將為便了,有恆沙無漏戒定慧門,都未涉一毫在。努力猛作早與,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皮皺,老苦及身,眼中流淚,心中慞惶,未有去處,到與摩時,整理腳手不得,縱有福智多聞,都不相救。為心眼未開,唯緣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道,一生所有惡業悉現於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蘊現前,盡見嚴好舍宅、舟舡車轝,光明現赫,為縱自心貪愛,所見悉變為好境,隨所見重處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
師答曰:「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不能攝也。」
又云:「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鑒覺性自己,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是金剛印,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任摩得,縱令誦得十二圍陁經,只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唯世間,是好善事;若向理明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不脫去,流入生死河。但不用求覓知解語義句,知解屬貪,貪變成病,只如今俱離一切有無諸法,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不得自由。是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於理先立,後有福智,臨時作得,捉土為金,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山為微塵,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